从珠江之畔到帕米尔高原山脚下,从改善民生兴疆到建设产业富疆再到推动文化润疆,广东省第十批援疆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开新局的目标任务,共落实援疆资金64.22亿元,实施援疆项目212个。
广东援疆“石榴籽”杯足球赛激情满满。
特色产业鼓足百姓“钱袋子”
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素有“中国木亚格杏之乡”的美誉。每年7月,“杏”福飘香。为破解优质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广东援疆工作队积极打通产业堵点、挖掘消费潜力。广东援疆干部、塔什米里克乡党委副书记陈伟和同事从2020年开始着手谋划消费帮扶工作。现在木亚格杏从采摘到运抵广州市场,只需四五天,不仅品质和口感得到保证,收购价也从过去的每公斤10元上升至每公斤20-25元。三年来,通过广东援疆工作队组织收购的疏附木亚格杏达464.37吨,助农增收近千万元。
疏附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一角。
一边是戈壁滩上的“杏花村”奏响致富曲,另一边,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打造的新疆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已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创了“粤菜疆种,疆菜输粤”新模式。每年,这里生产的豆苗、菜心、红菜苔源源不断地销往港澳广深等地,成了大湾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
村民在晾晒杏干。
2020年以来,广东省累计投入民生援疆资金58.87亿元,帮助23.7万人脱贫,建设富民安居房10.8万套,开办乡村生产车间950个,解决4.5万人就业,圆满实现所有对口支援县市(师)高质量脱贫摘帽;打造伽师新梅镇等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在伽师县英买里乡建设新梅小镇,14家关联企业进入新梅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梅投产亩数从2020年的8万亩增长到今年的23万亩,全县人均增收5000元;在疏附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由2021年最初的592个大棚增长至2022年的1255座,产品通过航运48小时送达港澳市场,新增就业1.2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果蔬配送中心,年交易额达80亿元。
在疏附县吾库萨克镇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工人们正忙着为西红柿苗授粉、打杈。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广东还把有梦想、有能力、有计划的农村群众发展成为现代农村经济新型主体,发挥“头雁”作用,培育致富光荣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精准施策深化产业援疆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2020年以来,广东省累计投入产业援疆资金18.87亿元,支持喀什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改善营商环境,引进重大产业项目406个,总投资额达1775.9亿元,预计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
俯瞰伽师县粤伽新梅产业园。
今年开春,伽师县粵伽新梅产业园项目成为当地第一批复工项目。去年,广东省投入援疆资金近亿元,与伽师县打造以新梅为主的集交易、分拣、保鲜、冷藏、包装、物流、研发和培训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粵伽新梅产业园,并引进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一条新梅产业链。
伽师县委副书记王东纪介绍,近年来,广东产业援疆在数字化消费领域不断进行新探索:盘活受援地特色资源,加大产业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品牌,培育一批技能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为受援地可持续发展找到“源头活水”;通过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从事纺织服装、光伏发电、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广东企业纷纷落户喀什,形成联动发展、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喀什疆果果科技有限公司一景。图片由广州日报提供
广东省按照“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推进“广东企业+新疆资源”“广东市场+新疆产品”“广东总部+新疆基地”模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资金、市场与新疆受援地的政策、资源无缝对接,助力受援地依托现有产业平台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据统计,2020年以来,广东援疆共为受援地引进产业项目406个,协议投资额达1775.9亿元,新增就业6.5万人。
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广东省以“粤贸全国·粤品越靓”为统一品牌形象,组织大疆、美的等36家企业参展,举办“疆粤瓜果飘香,天山珠水绵绵”2022爱心接“荔”瓜果丰收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销售新疆特色瓜果产品,促成喀什地区16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与33家疆内外企业签订订单32.78亿元,推动广东与新疆及周边国家达成经贸合作意向超150亿元。
三年来,广东省持续加大对受援地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力度,用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机制,以“小组团”方式帮助喀什大学等高等教育、喀什技师学院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与规模,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万人次,发掘培养少数民族技术型人才3200多人,有1788人获得相关技能证书。
创新拓展智力援疆
近年来,在医疗、教育、经济等领域,广东援疆干部人才越来越多地以“小组团”形式活跃在对口帮扶一线,灵活的组团模式针对某一专项任务,帮助受援地解决制约发展难题,受到各族干部群众广泛欢迎。
援疆医生为患者会诊。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后方积极联系,结合受援地实际情况编制未来五年教育援疆规划,完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挂钩帮扶机制。与此同时,还深入实施青少年“铸魂工程”,拓展“组团式”教育援疆方式方法。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援疆资金16.07亿元、实施子项目88个,派遣援疆支教老师640名。
医疗援疆一直以来都是东西部对口帮扶的重头戏。从祖国“南大门”到祖国“西大门”,喀什患者在广东援疆远程医疗的帮助下,在“家门口”摆脱病痛。2020年以来,共计派出援疆医疗专家(含柔性人才)631名,投入医疗援疆资金7.7亿元,实施子项目54个。
广州援疆专家带着年轻医生进行每日查房工作,并现场教授临床经验。
2020年以来,广东省累计输送科技特派员310余名,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62个,开展科技下乡活动500次,推广新技术50项,举办培训班80余期,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推动粤新科研院所、企业、医疗教育机构等在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合作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喀什地区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力。
固本培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社会文化、干部人才文化为着力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现代文化为核心内容,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式的文化润疆新格局。
援疆干部走访结亲农户。
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依托设立在援疆企业的“一中心两所”,把宣传党的红色文化、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与企业员工学习掌握日常生产生活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着力构建企业、学校、机关、乡村、社会五大文化润疆平台,积极推广舞龙、舞狮、书法、戏曲、龙舟、剪纸、足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组建中华文化兴趣小组和社团,创办中华文化特色课堂600多间;支持37家援疆企业开展“国家通用语言轮训”工作共计38.3万人次,累计超1.05万名少数民族员工能够流利讲国家通用语言;创设“广东援疆杯”文化润疆系列大赛,进一步激发受援地各族群众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组织两省区中小学生开展“手拉手融情夏令营”“民族团结一家亲”“非遗文化手拉手”“兵地青少年手拉手”“穗疏人民心连心”等交流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两地青少年加深了解和友谊,形成了“新疆青少年在广东有个家”和“广东青少年在新疆有亲戚”的民族团结局面。
岭南传统文化跨越千里,在伽师县各族群众心中扎下了根。图为夏普吐勒镇(17)村农民龙狮队在练习。佛山日报记者莫璇摄
此外,广东援疆大力发展受援地乡村旅游、红色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受援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协助受援地做好旅游业的规划设计,帮助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广东省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推介受援地旅游资源。据统计,在广东援疆的大力支持下,喀什地区共接待游客1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4亿元。
援疆教师将“非遗”皮影引进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深扎根。
驼铃声声,三年蝶变,根本在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科学指引。粤喀携手同行,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向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助推新疆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来源:喀什日报 首席记者刘孟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