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手机版
中国政府网 新疆政府网

喀什民族乐器村里的老手艺与新希望——记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热合曼·阿布都拉

发布日期:2024-04-03 11:13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银璐

未见弹琴人,已闻弦动声。

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是一座因乐器成名的村,这里有一群因为乐器制作手艺而过上红火日子的人。

“注意看我拉弦的方法,力度不要太大,不是扯得越紧越好,空气湿度、环境冷热都对琴弦有影响,要让它有自然伸缩余地。”3月30日,乐器制作人热合曼·阿布都拉一边制琴,一边给徒弟们讲要领,粗糙的双手之下正成就着一把形态精巧、音色悦耳的热瓦普,“调弦时,自己要反复听。”

72岁的热合曼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近日,他入选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位候选人名单。

热合曼家的大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学手艺的徒弟们争着来,想了解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故事的游客们喜欢来。

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是“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拥有很多掌握民族乐器制作手艺的人,曾因依赖散户制作,没有形成规模,且缺少有效经营管理和销售渠道,难以为继。后来,很多人转了行,年轻人也没有传承的念头和热情,导致这项老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传承日益加强,非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传承人走上文化建设舞台。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成立了民族乐器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30多名手艺人加入,并不断招收新学员,推动年轻人群就业增收。

此外,随着新疆民族乐器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推进,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生产的乐器有了更加稳定的质量,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标准化更有利于传承保护。从我们村走出去的乐器,不管木料是哪里的,哪位乐器师做的,它的尺寸、组件、音色都是相同的,品质非常稳定。客商也非常认可这一点。”热合曼说。

目前,托万克吾库萨克村有273户500多人从事乐器制作,手工生产27类、50余种乐器。

作为民族乐器村成长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热合曼无比感慨:“这手艺断不了。年轻人比我们更有想法,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还用上了新设备,把产量提上去了,造型和花样也多了。”让热合曼高兴的是,村里的乐器制作骨干把电商平台用得极好,一边做乐器,一边在直播间销售,边弹边唱边介绍。

今年新疆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循着乐声光顾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的游客日渐增多。参观乐器制作工坊和乐器博物馆,再购买几把热瓦普、弹拨尔、手鼓,大家收获满满。

济南游客李壤被热合曼做共鸣箱的过程深深吸引。一大块木头被热合曼放在木桩做成的工作台上,经过砍、削、锉、凿等工序,终于露出了半球形态,他顾不得擦去身上、脸上甚至头上飞溅的木屑,用手测试着共鸣箱的弧度、箱壁的厚度。这是音质好坏的关键。

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乐器博物馆摆放着一把由热合曼带领儿子和徒弟18人共同完成的超大号独它尔,“这把琴长4.7米、最宽的地方0.75米,我们前后用了45天才做完。”热合曼觉得做这把琴的价值除了展示乐器魅力,最重要的是考验了儿子和徒弟的耐心,检验了他们的技术。

热合曼的现场制作技艺演示和博物馆里一把把满载着手艺人情怀的乐器,让李壤生出一种感动:坚守在乡村的非遗传承人不鸣不语,却让一手打磨出的民族乐器发出一鸣惊人之音。

【打印本文】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智能问答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