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隋云雁
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东麓的塔什库尔干,雪山连绵,寒风如刀。这里平均海拔超4000米,平均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被称为“生命禁区”。
在这片环境艰苦的土地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公安局班迪尔乡派出所教导员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用28年的坚守从青涩的“帐篷哥”成长为边疆的忠诚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初心与使命。
1973年,那迪拜克出生于昆仑山深处的塔吉克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第一代民警,常年奔波在外服务群众。父亲忘我工作的身影和乡亲们对他的敬重,在那迪拜克心中埋下了从警的种子。
1997年,中专毕业的那迪拜克毅然回到家乡,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警服。面对高原恶劣的环境,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要做党和国家的螺丝钉,脚踏实地安心工作。”
2011年6月,那迪拜克被派往新成立的班迪尔乡派出所热布提警务室。这里位于风雪口,海拔3400米,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
没有办公场地,那迪拜克借住在牧民家中,为了不打扰群众,他总是等主人睡下才悄悄进屋休息,天不亮就离开。后来,他在两个村庄之间搭建了一顶不足10平方米的棉布帐篷,这就是他的“高原前哨”。从此,“帐篷哥”的称呼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在帐篷里驻守的16个月里,那迪拜克写满了3本工作日志,手绘了详细的辖区地图,走访了217户人家。他创新推出白天“看”、晚上“巡”、深夜“守”的24小时全天候防范模式,在人口集中处设置3处“治安情况通报栏”,定期发布预警信息。警务室成立后,辖区盗窃案件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那迪拜克走访偏远牧民家时,常揣着一块馕,饿了就蘸着河水吃。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他经常自掏腰包为牧民送去茶叶、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村民家电路老化,他上门检修;孤寡老人缺药,他步行20公里到县城购买……
“有困难找我,随叫随到。”这句承诺,那迪拜克用行动践行了无数次。
那迪拜克帮了多少人,他已经记不得了。而他永远记得在那些寒冷的冬日,乡亲们用毛巾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热热的奶茶壶送到他帐篷里的情景,也不会忘记那一张张充满感激和信任的笑脸,这些都是他坚守下去的动力。
2011年冬的一个风雪夜,牧民沙力江·沙吾提家的20只羊丢失,羊群几乎是一家人的全部财产。那迪拜克顶风冒雪搜寻3小时,最终在山谷中找到羊群。当他赶着羊群回来时,却因体力透支晕倒在地,高烧40.3摄氏度。经抢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羊都找回来了,一只也没少,你们不用担心了!”
2015年11月,那迪拜克任班迪尔乡派出所教导员,他依然时时刻刻把辖区群众放在心上。
塔什库尔干生活着塔吉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那迪拜克从小就目睹各民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感人场景。工作以来,他经常组织各族乡亲在警务室交流联谊,分享美食、传授技艺。每逢节日,他总会准备礼物走访群众,与大家载歌载舞。他还经常走进学校举办民族团结讲座,鼓励青少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支持老人传授传统技艺。
2024年9月,那迪拜克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国庆升国旗仪式。载誉归来后,他第一时间走村入户,向各族群众分享所见所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我们帕米尔高原的儿女更要把这句话刻在心里。”那迪拜克语气坚定。
“塔什库尔干尽管偏远,但只要是中国的土地,就要有中国警察来坚守。”这句话是那迪拜克的座右铭。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民警选择扎根高原。
2023年6月,班迪尔乡突发洪水,那迪拜克带领民警冲锋在前。民警胡什汉·居玛汗在救援中背着90岁的老奶奶蹚过洪水,他说:“教导员说过,在危难时刻就要冲锋在前,没有什么比群众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岁月在那迪拜克脸上刻下了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但他无怨无悔。如今,热布提警务室已有了固定办公场所,而“帐篷精神”仍在延续。“生命禁区”里,忠诚永不缺氧;雪域高原上,警徽永远闪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