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初冬的暖阳洒在岳普湖县铁热木镇玛什英恩孜村。33岁的阿卜杜萨拉木·塔力普蹲在梭梭林边,仔细查看着每一根滴灌带,手指轻抚梭梭的根部,感受着沙土的湿润。
“水要精准滴到根上,梭梭才能喝饱。但水多了叶子会泛白,这就得把握好分寸。”阿卜杜萨拉木一边娴熟地调整滴灌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一年来自己摸索出的门道。
“这片梭梭林,是我在沙漠里的‘银行’。”望着眼前一人多高的梭梭林,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看到了绿色财富在沙海中的生长。
“零成本”参与治沙增收
曾经,阿卜杜萨拉木是玛什英恩孜村的低收入家庭。全家6口人,有6亩耕地,土地流转一年收入6000元,他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以前看着这片沙漠,只觉得风沙恼人,从没想过它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他说。
转机始于岳普湖县创新的防沙治沙模式。面对“一半荒漠、一半绿洲”的县情,县里由国企作为主导,通过申请中长期贷款,先行投入资金进行沙地平整、水电路建设和苗木采购,将不毛之地变成具备生产条件的“潜力股”。而像阿卜杜萨拉木这样的情况,可以零成本入场承包,前期无需投入一分钱。
“县干部来村宣讲时说,我们直接进来管理就行。前两年还免承包费,后面再从收益里慢慢扣。”这个消息让阿卜杜萨拉木心动不已。他和村里其他4户人家组建了一支互助队,共同承包了210亩沙地。
据了解,在岳普湖县,这样的互助队已有198支。
汗水浇灌“沙漠人参”
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对阿卜杜萨拉木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一开始闹了不少笑话。”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栽梭梭苗的时候,觉得沙子软,图省事就用木棍直接把苗根往沙里摁,结果好多苗的根都断了,只能补种。后来技术员手把手教,才知道必须用铁锹认真挖坑,小心地把根埋好。”
当地政府组织农户前往和田地区、吐鲁番市等地学习。在那里,阿卜杜萨拉木看到当地亩产肉苁蓉能达400多公斤,这让他信心大增,“原来沙漠里真的能长出‘金子’!”回来后,他学习得更加用心。从梭梭苗的修剪、滴灌带的铺设,到肉苁蓉种子的接种时机,他一点点学,一点点记。
阿卜杜萨拉木最得意的是,掌握了安装和维护滴灌系统的技巧。“这个滴水头,位置必须对准梭梭的根。滴水头扎入水管时,轻了不出水,重了会把管子穿透,浪费水。”他指着地上黑色的滴灌带说,“风沙大的时候,管子容易被吹歪、埋住,我们就得及时拉直,清理沙土,保证每一株梭梭都能喝上水。”
如今,阿卜杜萨拉木承包的30亩梭梭已全部接种了肉苁蓉。望着眼前这片迎风摇曳的绿色,他细细盘算起来:“明年秋天,亩产200公斤没问题。按现在的市场价格算,30亩地就能增收3万元。”这意味着,他家的年收入有望从4万元增加到7万元。
风沙渐退日子甜
更让阿卜杜萨拉木欣慰的是,生态环境也在悄然改变。“以前这里沙尘暴厉害得很,天都是黄的。这几年防沙治沙,沙尘天明显少了。”这片梭梭林,不仅是他的增收田,更是守护家园的绿色屏障。
在岳普湖县,像阿卜杜萨拉木一样,已有964户农户参与承包了3.93万亩沙地。岳普湖县副县长吐鲁洪·买买提介绍,这种“国企投入、农户零成本参与、互助队管理”的模式,有效破解了低收入群众前期投入大、技术门槛高的难题,确保治沙经济效益直接惠及百姓。全县19.66万亩生物治沙项目全部完成后,预计受益农户可达7000户。
对于未来,阿卜杜萨拉木充满了期待和干劲。“我现在技术都掌握了,有信心承包更多的地。”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他的眼神坚定,“党和政府把路给我们铺好了,我们只要肯干,好日子就在眼前。等明年有了收入,我还想学习怎么用机械,把规模扩大,让日子越过越好。”
夕阳西下,阿卜杜萨拉木骑上电动车,行驶在回家的乡村小路上。身后,那片由他亲手管护的梭梭林在风中轻轻摇曳,它们不仅锁住了流动的沙丘,更在千千万万像阿卜杜萨拉木一样的农民心中,深深扎下了增收致富的根,萌发着新的希望。
□记者感言
扎根在梭梭林里的希望
站在阿卜杜萨拉木·塔力普的梭梭林边,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湿润的沙土,更是一种在黄沙中破土而出的坚韧力量。这次采访,让我深刻体会到,治沙,从来不只是与风沙的搏斗,更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观念革新。
初见阿卜杜萨拉木,他蹲在林地旁,专注地调整滴灌带的样子,像一位精益求精的工匠,并非传统印象里面朝黄土的农民。当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称这片绿色为“银行”时,我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自豪与期盼。
过去,沙漠意味着贫瘠与侵袭;如今,在创新模式驱动下,它变成了蕴藏“绿色财富”的宝库。岳普湖县“国企投入、农户零成本参与”的探索,其巧妙之处在于,不仅提供了资金和设施,更拆除了技术和资金的高墙,为像阿卜杜萨拉木这样的普通农民,铺就了一条看得见、走得通的增收之路。当他兴奋地盘算着明年能增收3万元时,那份对未来的笃定,是任何宏观数据都无法替代的、最扎实的获得感。
从用木棍摁断苗根,到娴熟掌握滴灌的“分寸”,他学习的过程,正是千千万万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用双手和汗水主动拥抱新知识、新生活的缩影。他们不再是生态建设的被动参与者,而是成为了积极的建设者和直接的受益者。
风沙渐退,日子变甜。望着梭梭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锁住的,不仅是流动的沙丘,更是人们对脚下土地的眷恋与希望。这条治沙与富民相结合的道路,让绿色一点点在沙漠里延伸,也让致富的梦想,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