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海
电影《巴扎喜事》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创新力作。
影片一开头就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人不由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如《瞧这一家子》《小小得月楼》等一系列令人轻松愉悦的城市轻喜剧风格影片。作为一名走遍天山南北,且在南疆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的援疆干部,我虽离开新疆多年了,但看见电影中的喀什古城、帕米尔高原的壮丽景色,以及曾经与我并肩战斗过的各族兄弟姐妹,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子瞬时涌入脑海,令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巴扎喜事》作为天山电影制片厂“电影+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作,在喀什古城、民族乐器村等多地取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喀什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正如天影厂党委书记荆鲁洲所言:“这是一部以光影为桥,让世界看见和谐幸福新疆的电影。”
影片围绕喀什古城里两个家庭、两把有300多年历史的独它尔和琵琶,以及一对相爱的年轻人之间发生的戏剧冲突展开。是一部讲述两代人勇敢追求梦想、追求真善美的喜剧故事。片中的取景地,除喀什市外,还覆盖了疏附县、麦盖提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地。电影不仅展现了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与朝气,更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两家人的生活,展现喀什各族人民走进新时代,努力奋斗、纵情歌唱、尽享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影片中令主人公、乐器制作匠人阿里木心心念念的乐器名为独它尔。歌手刀郎钟爱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中,就有“琴师回来独它尔还会再响”的歌词,其中独它尔、哈密瓜、白杨树都是典型的新疆意象。独它尔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同时也是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凝聚着乐器制作匠人的心血。
琵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汉朝乐工融合琴、筝特点,制成四弦十二品的直颈琵琶,被称为“汉琵琶”。南北朝时期,从丝绸之路经西域传来的“胡琵琶”,是一种梨形音箱、曲颈、横抱拨奏的乐器,乐工将它与汉琵琶结合制成现在我们所知的琵琶雏形。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后经不断改进,最终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两种琵琶。琵琶的演变过程,是中华传统乐器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改良融合的典范,也是新疆作为多元一体文化融合之地的见证。
隋唐时期,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有关乐舞的描绘,凸显出它在乐队中的地位。唐代,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娱乐,琵琶成为当时最盛行的乐器,在乐队中处于领奏地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进行了形象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见当时琵琶已达独奏乐器的巅峰。
来自西域疏勒(今喀什地区疏勒县)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喜爱的宫廷乐师,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中国琵琶更远传海外,发展成为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电影《巴扎喜事》选取琵琶和独它尔这两种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作为文化符号颇具深意,两把琴历经300多年达至琴瑟和谐,象征着新疆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不分离。影片融入了新疆民间音乐、舞蹈等元素,力求呈现出新疆大地蓬勃旺盛的生活气息与人文魅力。
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又导又演,亲自出演主角。还有观众熟知的演员洪剑涛、牛莉,在新疆拥有众多歌迷的阿布都拉·阿布都热依木,网络喜剧达人叨叨等,可谓阵容强大。影片中启用的年轻演员让观众时刻感受到新疆“三步一热巴,五步一娜扎”的说法并非夸张,从街头巴扎的热闹群戏,到雪山草原间的深情对白,每一帧都是视觉盛宴。
可喜的是,《巴扎喜事》将和电影《三大队》一起,代表中国参加7月3日至7月7日在重庆永川举办的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这也标志着新疆出品的电影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认可。届时,观众将通过大银幕看到一个真实、多元、充满活力的新疆,了解到新时期新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