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8月19日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高芳报道: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日前正式向社会公布。
此次公布的名录共包含9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新增项目49项,扩展项目42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丰富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谱系。
据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49项,包括民间文学(3项),传统音乐(5项),传统舞蹈(1项),传统戏剧(1项),曲艺(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传统美术(11项),传统技艺(16项),传统医药(2项),民俗(7项)。其中民间文学类收入哈萨克族娱乐歌、锡伯族叙事长诗、回族民间故事。传统音乐类收入撒拉族民歌、塔塔尔族民歌、杰特根艺术等,展现了新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中,收录了达斡尔族劳动舞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项目。传统戏剧类中,新疆曲子戏成功入选,呈现出多元一体文化交融的鲜明特色。
毛皮板滑雪和通备武艺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体现了各民族在体育与游艺方面的智慧结晶。传统美术类成为一大亮点,共有11项项目列入,赏石艺术、彩鞠艺术、皮雕、蛋雕、面花(花馍)等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寓意榜上有名。传统技艺类更是本次名录的“重头戏”,共有16项技艺入选,既包括展现精湛手工艺的项目,也涵盖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制作技艺,如冰淇淋制作技艺、马肉熏制技艺、沙湾大盘鸡烹饪技艺、椒麻鸡制作技艺以及俄罗斯族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等。这些技艺不仅承载着地方特色风味,更凝聚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传统医药类有2项入选,“中医正骨疗法”便是其中之一。民俗类有7项列入名录,乌伦古湖冬捕习俗等民俗活动得以传承保护。
在扩展项目名录中,42项项目同样亮点纷呈。新疆杂话充实了曲艺类的保护内容;哈密维吾尔族民歌、蒙古族短调民歌等进一步丰富了传统音乐类的名录;哈萨克族九巢棋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增添了新成员。柯尔克孜族芨芨草编织技艺、新疆玉石器皿雕、纳格拉鼓制作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等项目的加入,让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体系更加完善。白高粱馕制作技艺、拌面制作技艺等饮食类技艺的扩展,丰富了传统技艺中饮食制作的门类。民俗类中,塔吉克族传统婚俗、哈萨克族转场习俗等项目的补充,使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更全面地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此次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对于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