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在喀什地区博物馆,有一件历经千年风霜的饰缂丝边缘绢棉袍。它以青色绢为面、黄色棉布为里,开襟交领、窄袖掐腰,领口、袖口镶嵌的缂丝饰带暗藏金线,在灯光下闪烁着温润光泽。这件放在当代都可谓时尚的棉袍,何以成为该馆馆藏珍宝和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棉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征集自麦盖提县克孜勒阿瓦提乡,其珍贵处在于将中原丝绸技艺与西域缂织工艺完美融合。绢料采用平纹织法,质地轻薄坚韧。缂丝部分则以通经断纬技法织就,花卉两侧的连珠纹尽显西域风情,粗犷奔放的花卉图案中镶嵌着元代特色金线。
岁月曾让这件国宝伤痕累累,修复前它已严重褪色、絮棉糟朽生虫,轻微触碰便会掉渣。2017年,新疆博物馆修复团队历时一年,以脱脂棉替代糟朽填充物,反复调色复原绢色,用立体缝合技术重整棉袍结构,最终让棉袍重现昔日风采。修复中发现的缠金线,证实了这件服饰在当时的高等级地位,也为现代工艺研究提供了实物参照。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纺织品组组长马叶桢介绍,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这种工艺双面纹样完全相同,织造耗时费力,是古代纺织技艺的极致体现。
这件棉袍的每一处细节,都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见证。学界普遍认为,缂丝工艺源于西域缂毛,距今3000年前埃及已出现缂织技法,后经缂麻演变为缂毛,并向东传播,在新疆鄯善、和田、喀什等地均有早期缂毛织物出土。唐代西域政治稳定,西方传入的缂织技术与中国丝绸技艺完美融合,催生了缂丝这一创新工艺,并随后东传中原,形成“北有定州,南有松江”的发展格局。
棉袍的“中西合璧”还体现在形制与审美上。尽管产自西域,其款式却与中原宋服高度一致,而缂丝中的连珠纹、金线工艺则带有鲜明西域特色与元代风尚。
喀什地区文物局副局长叶宝平擅长通过文物解读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其研究涉及宋元时期纺织品、缂丝工艺及新疆出土文物的跨文化意义。通过分析这件文物的青绢面料、缂丝装饰及金线工艺的融合,他认为“这一融合反映了古代西域贵族对中华文化的追捧,也印证了喀什既是中华文明西传的门户,也是外来文明东进的枢纽”。
这件古袍承载的文明基因,在当代新疆依然焕发活力。受古代丝路纺织技艺启发,喀什、和田先民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造出艾德莱斯绸,采用中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经分层染色、整经织绸而成,染色时自然形成的色晕让纹样富有独特变化,被誉为“布谷鸟翅膀的花”。这种丝绸自公元10世纪便销往中原,如今仍是新疆民众钟爱的服饰面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